热点文章 Hot News
公司(院)工会组织开展《绝地重生》红色观影活动
公司(院)举办“巾帼建新功 奋斗新征程”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
西南公司(昆明院)党建带群建开展迎新春系列活动
西南公司(昆明院)工会组织开展“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慰问活动
西南公司(昆明院)职工参加省直单位2023年职工运动会
西南公司(昆明院)团委开展五四主题团日活动
西南公司(昆明院)举办“情系巾帼 绽放美丽”三八妇女节活动
西南公司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省直机关“情系生命·爱在春城”无偿献血月活动
新员工入职心得体会选登⑥
新员工入职心得体会选登⑤
新入职员工心得体会选登④
新入职员工心得体会选登③
新入职员工心得体会选登②
新员工入职心得体会选登①
从山野走向城市
员工专栏

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员工专栏

从山野走向城市
作者:黄兵   日期:2022-11-30   浏览:1051次  文章来源:
字体:[]  []  []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已经成立70年了,虽然我无法感受这70年来的风风雨雨,但像我一样伴随着地质队一起成长的地质二代也一点一滴地感受到这些年来的变化,见证了本单位从萧条走向繁荣,从山野走向城市,从贫穷走向逐步富裕的巨大变化。

油毛毡房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搬家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跟随着在地质队工作的父母到处迁移。家,就像游牧的蒙古人驮在马背上的蒙古包,今天从这个分队搬到那个分队,没住多久又从那个分队里搬了回来,只记得每次搬家时父亲交给我的任务就是让我紧紧地牵着我们家那条叫“猎虎”的看门狗。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家终于从“大铜矿”一个在山沟里的地质分队搬进了一个叫鹿厂的小镇。从解放牌汽车上搬下全家的家当,几口大木箱装着几套破旧的被褥及衣服,父亲就急匆匆到分队队部去了,几个姐姐在忙着整理散落一地的锅碗瓢盆,我牵着“猎虎”在一排破旧的平房前找寻着哪一间会是我的家呢?不一会,父亲从分队回来了,满脸笑容,指着最边上的一间大约三十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了。原来我们家姊妹多,一间房怎么隔也住不下,为了不影响左右邻居,父亲特意跑到分队找领导要了一间最靠边的,好靠着墙头自己动手搭几间油毛毡房。请来几个同乡帮忙,用七拼八凑捡来的大小不一的一堆建筑材料,经过一天努力,终于搭建成了两间十多平米的油毛毡房,一家八口总算安顿下来。晚上睡在用木板铺的床上,抬头透过缝隙能看见外面的月光,大风一吹,屋内就落满了尘土。为了御寒、防尘,父亲托人从分队找来些旧报纸,母亲用米汤把几面透风的墙用报纸糊了几层,蚊帐上也用报纸铺盖上,总算减少了风沙入侵,这就是我记忆中安顿后的第一个家。冬天寒风一吹,冷得像冰窖,夏天太阳一晒,热得像蒸笼,最不能忍受的是雨季,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整个雨季一个家都在阴暗潮湿中度过,衣服被褥都粘手,散发出一阵阵霉味。记得有一个夜晚,半夜被一个炸雷震醒,屋外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大风将屋顶的油毛毡掀起一大片,雨水夹杂着泥沙顺着缺口飘落进来,全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风雨吓得不知所措,雨水打湿了我们的被子,冲毁了围墙,父亲急忙冲出屋外找来梯子上房补漏,我和小弟蜷缩着在风雨中冻得瑟瑟发抖。

       1983年,地质和钻探分家,父亲被分到了六〇三队,我们也离开住了十年的油毛毡房,搬进了驻扎在会理白塔山下的一排自建的砖瓦平房,三十多平方米,虽说不算宽敞,但也是两室一厅,四壁光洁、明亮,最主要的是这个家再也不用担心房顶被大风掀走、雨水漏进室内了。巧的是刚搬进去的第一天夜晚,也是风雨交加,躺在床上,听着室外的狂风呼啸,雨水顺着房檐往下哗哗地淌着,看着干爽明亮的室内,心里那个幸福呀,真是没法说。

      住房、生活环境虽有改观,但屋内没有卫生间,洗澡和上厕所的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洗澡要自己拿着个大水桶,到单位的锅炉房提水,再到集体浴室去洗,浴室每天下午5:30至7:30开放,每次提水都费尽气力,很是不方便,有时半个月洗一次,有时一个月洗一次,甚至两个月才洗一次,现在想想都觉得身上“味道十足”。最难的是到二百米外的地方上公厕,距离远都不说了,主要是还要下几十梯坎,一到早上更是人满为患,家家手提一个“尿桶”排成一排,形成一队队长龙,半天占不到位子,如闹肚子,恐怕跑不到厕所就“泻闸”了,不便之处可想而知。

      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能聚集在一起,有个遮风避雨的家,还是其乐融融,父亲省吃俭用给家里买了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总算是结束了每天晚上到邻居家蹭电视的历史。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还买了辆二手的“永久”牌自行车,星期天还可以骑上自行车逛一下会理县城,顺道给家里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每个月还可以在家门口的灯光球场上看几场单位放映的露天电影。每家房前屋后的荒地早就被一片片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果树,养上了鸡、鸭,过着半工半农的生活。

钢混楼房

      80年代末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响应国家地勘单位“三化”改革的号召,大队部从四川会理白塔山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镇,单位也从原来的西南冶金地质局六〇三队改名为西南冶金地质勘查局昆明地质调查所,2002年又划归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领导高瞻远瞩,在驻地自建了家属区,我们也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虽然只有五十平方米,但干净、明亮,自来水、卫生间样样俱全。离附近菜市场、商场都很近,买菜、购物都十分方便,再也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了,家属院内职工家属们时而发出的笑声在幸福的生活中回荡。

花园小区

      进入21世纪,单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行业从单一的地质找矿延伸到了工程勘察、环境调查、工业企业等行业。职工福利、工资大幅增长。在单位强大的经济动力推动下,职工住宅需求也不再满足于小区大院,很多职工都在附近小区购买了环境更加整洁,风景更加优美的商品房。2003年我也花十多万元购买了一套八十多平米的商品房,两室二厅,宽敞明亮,电脑、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汽车等家用电器及交通工具样样齐全,望着窗明几净,耳目一新的家,回想起地质队曾经居住的环境,真是如梦如幻。

      从山野走向城市,从油毛毡房到花园小区,是几代冶金地质人一步步走向新生活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幅70年来冶金地质事业发展的时代浓缩图。

上一篇:帮扶路上满眼春
下一篇:公司(院)工会组织开展《绝地重生》红色观影活动
分享至:
电话:0871-65611927
传真:0871-65611927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路702号
扫一扫
Copyright © 2015-2022 cmgb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800831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981号